税务机关涉腐舆情应对存在的常见问题
发布时间:2014-11-04

 

税务机关涉腐舆情应对存在的常见问题

近年来,随着自媒体的飞速发展,公众参与社会管理、舆论监督的积极性被不断调动,作为与民利益息息相关的税务领域自然就成为舆论聚焦点之一,税收领域已然成为舆情高度敏感地带,然而面对不断“升温”的涉税舆情,税务机关涉腐舆情应对存在如下不少的问题。

 

一是涉腐网络舆情应对紧迫性不强。税务人员在行政执法或处理问题过程中,一些看起来微小的失误和瑕疵就有可能被“有心人”在网上快速放大和炒作,引起广大网民的关注和议论。网民通过发帖、转帖、论坛、博客等形式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很短时间里就可汇集形成负面影响很大的舆情浪潮,引发人民群众对税务机关依法履行职责的质疑,对税收工作造成被动,损害税务工作人员及税务部门的良好社会形象,甚至影响政府形象。但仍然有许多基层税务部门和税务干部没有完全适应网络时代的新变化、新要求,对网络涉腐舆情应对和处置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敏感意识不强,没有危机感,放任其愈演愈烈,结果演变成大的舆情事件,陷入被动。

 

二是税务机关人员作风建设仍然滞后。客观地讲,近些年来,特别是自去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税务机关的作风建设是取得了卓越成就的,但不可否认仍然有一些税务干部在作风上存在问题,“懒、散、慵、浮、软、昏、混、推、拖、奢、贪”的现象也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作为、乱作为,群众性意识不强,执法不规范,滥用自由裁量权,对税法的不诚信直接损害了税务机关的形象。这些作风有问题的税务干部得不到纳税人以及公民的信任,也是税务机关涉腐网络舆情爆发的一个直接因素。

 

三是涉腐事件网络举报机制的相对缺失。据2013年全国两会前夕,人民网和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反腐倡廉分项调查显示,68%的网民最愿意通过网络曝光的方式参与反腐;如果要举报,87%的网民会选择匿名举报;30%的网民认为网络反腐能够在短时间引起大量网民关注,对贪官造成较大舆论压力,24%的网民认为匿名曝光保护了举报人的安全,这些数字充分表达了网民对反腐败工作参与的热情。

 

反观基层税务机关,在部门网站上开通举报途径的却寥寥无几。涉腐网络举报机制的缺失与网民监督举报需求的矛盾,一方面使许多网民只能选择在公共网上大张旗鼓地将贪腐线索公诸于世,通过集聚放大产生“民意”来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引发高层关注,惩处税务腐败干部,这种“人治”的反腐运行模式,不仅容易泄露反腐机密,使问题官员有所准备、串供甚至出逃,不利于案件查实,更会给纪检监察部门查办案件带来困难。另一方面基于网上发言的匿名性和自由性特点,网民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自由地表达观点和看法,其传播又不受时间、空间的制约,使许多网民意见过于随意或片面,真实性、可靠性没有保证,不仅会给检监察部门甄别、处理带来困难,更会使网络监督和网络反腐的功能弱化。

 

四是涉腐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不足。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纳税人相对于税务部门和地税干部而言是弱势群体,致使社会各界对涉税涉腐网络事件尤为关注。加之税务部门长期以来采取的“有过错推定”模式,忽视了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在税务管理中不相信、不尊重纳税人,影响了本该和谐征纳关系,更在深层次上引发了纳税人和网民对税务涉腐网络舆情的关注。

 

现在税务部门的舆情监测和收集主要依靠人工,且各级之间、各地之间的监测信息无法共享,从众多网站上搜集与本系统相关的有可能形成舆情的涉腐事件或情况,难免顾此失彼,导致处置不及时。加之绝大多数基层机关由于人力所限还没有成立应对涉腐网络舆情的组织机构,没有专门处理网络舆情事件的固定人员,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应对制度,应对专业化不足,直接导致很多涉腐舆情事件纪检监察部门不能直接掌握,难以对“网络情绪”进行及时回应和疏导,必然会导致在涉税网络涉腐舆情研判处置上出现滞后推诿现象,严重时更会导致事态的升级。

 

在税务机关涉腐舆情应对存在的自身问题之外,还受到很多外在的因素影响,其中法制滞后也是一大缺位。在相对自由的网络环境中,“人肉搜索”引发“网络暴力”并不鲜见,虚假信息披上“合法外衣”产生的负面效应,容易造成社会不良影响,这些行为不仅给受害税务干部个人带来了巨大困难和沉重代价,更直接影响了税务机关的形象,也是税务机关涉腐舆情应对必须重视的区域之一。

 

本文为乐思舆情监测中心整理文章,转载请注明www.knowlesys.cn,谢谢!

扫一扫,获取更多热点事件舆情分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