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突发事件危机的六个引导技巧
发布时间:2014-09-23


因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网络舆情的传播途径呈现多样化:新闻跟帖、论坛/BBS、电子邮件、网络调查、网络签名、博客/空间,特别是微博、微信的出现,为每个公民提供了一个现场直播式的麦克风,而自由的舆论传播模式也加速了舆情危机的爆发。当下各级政府在日常工作中经常遇到各种舆论危机,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因为突发事件引发的舆论危机。

 

面对汹涌而至的舆情危机,常规的危机处置和引导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其一,亲临现场。地方政府负责人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在第一线做工作,“靠前掌控”;其二,就事论事。不对事件作“过度政治化”解读,不轻率地为事件定性,且有针对性地解决群众的经济、民生利益诉求;其三,信息公开。及时公布真实信息,速报事实,慎报原因。知道多少,就公布多少,以后用滚动方式逐渐增加;其四,反思、问责。首先查找自身原因,检查政府工作中的缺失,公开坦承失误和不足。同时迅速启动问责程序,罢免失职、渎职官员;其五,慎用警力。如发生了打砸抢烧,则要果断处置肇事者,但要避免与群众发生直接对抗、冲突。

 

这五点要求在基本包括了突发事件危机处置的技巧,但是政府部门在舆情危机处置过程中要把效果最大化,还要注重对以下六条舆情引导原则的应用和实践。

 

情境利用

 

人的好恶不但受对方言行影响,也受当时的情境极大影响。比如,有研究证实,人在安全感严重不足时,很容易接受别人的求爱;人在不安时,更倾向于能够听信别人的任何话。所以,要利用危机刚刚发生人心动荡的机会,尽量快地传播主流的声音,对自己有利的声音,不要等谣言满天飞的时候再动。有国外学者作过一项实验,结果显示受众第一时间接受的信息,要想得到有效清除,至少需要数倍于第一信息的信息量。有学者说,一个被接受的谣言,要付出7倍的努力才有可能消除。

 

一快遮百丑

 

决定人们行动的往往不是客观实际,而是人们相信什么样的事实。如果流言在政府发布信息之前已经流行,在人们已经先入为主的情况下政府的权威信息就很难获得认可。所以,要争取在流言产生之前第一时间发布令人信服的真相,让流言无从产生。如果无法做到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那么也要争取在第一时间提供对我有利的细节,第一时间提供有足够说服力的对我有利的解读,在第一时间填充人们信息真空下的信息饥渴。充分的信息能给人以安全感。人们自认为已经获得了足够信息并且已经产生了成见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抵制你提供的和他们所认为的不一样的信息,这样就很被动了。

 

抢占“定性权”

 

应对网络危机,往往是提供信息的比赛: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能否更快传播?能否满足记者和网民的好奇?能否回答有关质疑?同时,处于浏览状态的网民往往先入为主,所以当舆论危机发生时,最好自己在第一时间对事件性质进行得体的定性。如某网站的一款游戏出现地图标注错误,如果不能在第一时间将此定性为“技术性失误”,就会被竞争对手或网民有意无意定性为“卖国”,事件处理的难易程度会大不相同。

 

主流解读

 

在已经失去第一个发布时机的情况下,要争取“第一个解读”,即在第一时间提供更多背景、观点和评论,满足人们在重大事件面前对方向感的需求,进行正向的舆论引导。受众从一种表达中提取意义的过程,就是解读。也就是说,传播中受众的作用在于,他们不是简单地接收信息,他们还解码信息,从传者的表达中提取建构他们自己的意义。传者赋予的某种意义,在受者那里完全可以提取出截然不同的意义。不同的人从同一个表达中提取出不同的意义,这就是产生了不同的解读。网络上很多口水战的产生,实际上是这种不同解读的结果。而传媒素养的核心,就是预判、预防、阻止和纠正可能产生的种种误读。

 

好消息或者坏消息其实常常并不取决于事情本身,而是取决于人们的解读。现实并非上帝所造的唯一的那个现实。人的成长背景、社会地位、信息储备、偏见、情感、群体影响等等,都有可能导致对同一种表达的不同解读。铁道部发言人在723动车事故后语言、体态、表情等的综合表达,在他自己看来可能是一种亲民的表现,但在处于沉痛中的受众看来,就是一种情感的二次伤害。所以,传播要预先考虑受者的恰当解读并以更好的方式表达和传递,以实现其传播的预期效果。

 

在网络舆论事件中,第一个发布的确可以占领话语权的高地,但也容易掉入不实信息或招致过度关注的陷阱。已经失去先机的一方,如果能够成功进行对己有利的第一时间的解读,也不失为一种高明的舆论应对和引导。

 

讲“必要的真话”原则

 

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并非要发布所有的信息,而是有选择地发布有利于稳定局势的信息。有的信息如果急于发布反而会带来更多不必要的争辩和压力,给后续工作带来被动。有时要静待事态发展,在不恰当的时机急于发言反而容易卷入是非。碰到一时说不清的事情,可以选择冷处理。一盆泥水,搅动只能越搅越浑。而冷处理则可以很快让泥沙沉底。一定要说真话,但是也不必一次把真话都说完。言多必失,只说最必要的真话,依然是舆论危机应对中的重要戒律。

 

情感为王

 

传播学的一个规律是:对改变人们的看法而言,观点不如事实,事实不如故事,故事不如熟人之间相互的态度传染。你尝试去做你不喜欢的事情,你就会开始喜欢这个事情。你付出的行动越多,你的态度改变也会越大。所以,改变网民态度的一个办法,就是引导他们参与,互动和沟通能够增加了解和熟悉度,熟悉度会增加好感,同时参与的行为也会影响他们的态度,这都有利于促使他们发生建设性的改变。

 

对于传播来说,情感往往是一种比事实更加强大的力量。人们喜欢进行感性判断而不是理性判断,容易受感情和成见的影响;人们喜欢简单的、表面的、戏剧化的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进行判断,决定第一印象。那些过于专业的、深层次的东西容易遭到忽视。这对传播力构建的启示是:在危机应对中,说理往往是随后的事,而第一时间要表达的,是真诚的态度,是认识错误并真诚道歉的勇气和姿态。

 

一般人总觉得应该用事实说话,于是提供很多事实信息,有些还很专业,一说就是半天。其实,很多时候信息本身其实对改变公众看法作用甚微,因为信息本身不能必然改变公众的喜好和情感,人们总是倾向于相信对他们有利或者他们愿意相信的东西,而怀疑对他们不利或他们不愿意相信的事实。所以,对网络舆论应对和引导而言,仅仅灌输信息往往是没用的,重要的是要影响受众的情感,让他们产生共鸣,他们就会相信你所传播的结论,会站在你一边。

 

本文为乐思舆情监测中心整理文章,转载请注明www.knowlesys.cn,谢谢!

扫一扫,获取更多热点事件舆情分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