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而下式公车改革 决心有多大?
发布时间:2014-07-18

2014年7月16日,《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以下简称两个“车改文件”)出台,标志我国公车改革全面启动。按照新方案,我国取消副部级以下领导干部用车,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普通公务出行社会化,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司局级每月补贴1300元、处级800元、科级及以下500元。地方不得高于中央补贴标准的130%,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其他边远地区不得高于中央补贴标准的150%,同一省(自治区、直辖市)内不同地区补贴标准差距不得超过20%。

 

据乐思网络舆情监测系统17日的监测数据显示,截至当日下午5时,关于此次公车改革的新闻达8000多条,在新浪微博中,仅由央视新闻发起的“公车改革”话题,其阅读量就达3000多万条,讨论达14000多条,而在百度搜索“公车改革”,显示的结果也有490多万个。

 

公车改革

 

方案出台

 

7月16日,中办、国办发布《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明确了公车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两个车改文件提出,2014年底前,中央和国家机关公车改革力争基本完成;2015年底前,地方党政机关公车改革基本完成;用2至3年时间,公车改革全面完成。

 

路线图主要包括取消、补贴、拍卖三环节:取消,取消党政机关一般公务用车,行政区域内普通公务出行方式由公务人员自行选择,实行社会化提供;补贴,各级党政机关将发放公务交通补贴,中央国家机关的补贴标准为司局级每人每月1300元,处级每人每月800元,科级及以下每人每月500元;拍卖,取消的公务用车应采取公开拍卖等方式公开处置,结果向社会公开。

 

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涉及国家安全、维稳、机要通信、处突等无法通过市场化方式予以保障的车辆,“要根据工作需要和部门情况适当保留”。

 

为确保本轮车改成功,两个车改文件提出了“六个不得”要求:不得以特殊用途等理由变相超编制、超标准配备公务用车;不得以任何方式换用、借用、占用下属单位或者其他单位和个人的车辆;不得接受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赠送的车辆;不得以任何理由违反用途使用或固定给个人使用执法执勤、机要通信等公务用车;不得以交通补贴名义变相发放福利;公务人员不得既领取公务交通补贴又违规乘坐公务用车。

 

车改20年

 

1994年
中办、国办联合发布《关于中央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

 

1997年
广东省开始公车改革试点。

 

1998年
国家启动部分中央机关的车改试点,并同时在浙江、江苏、北京、湖南、重庆等地试点。

 

2004年
我国印发《中央国家机关公务用车编制和配备标准的规定》的通知。

 

2005年
杭州、北京等地公车改革相继搁浅。

 

2009年
经过近7年的酝酿和试点,浙江杭州正式启动市级机关公车改革,市局(副厅)级以下干部一律取消专车,并向公务员发放公车改革补贴,补贴根据级别分9档,最低每月300元,局级干部每月2600元。

 

2010年
昆明在市内四个辖区试点公车改革,实行党政机关公务用车专用卡定额包干管理。

 

2011年
中办、国办发布《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

 

2012年
中办、国办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取消一般公务用车。

 

2014年
中办、国办发布《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规定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普通公务出行社会化,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

 

热议:

 

“车轮上的腐败”一直被社会诟病。公车改革改了整整20年,直到现在全国公车改革方案出台。两个车改文件一发布,众多媒体和网友如同炸开了锅,纷纷关注和讨论此事。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南方都市报、新京报、京华时报、新华网、人民网、凤凰网、腾讯、新浪等几乎我国所有主流媒体和各大门户网站都对“公车改革”进行了重点报道,微博等社交媒体对方案的讨论也是热火朝天。

 

多数网友和媒体对此次车改表示欢迎,持乐观态度。也有一些人表达了担忧,会不会出现拿了补贴还继续坐车的情况?收回的公车会不会贱卖给本来坐着公车的领导干部?会不会像以前那样“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

 

媒体评论:公车改革是正本清源,意义重大,但仍需警惕“下有对策”。

 

人民日报:确保公车改革改成改好
公车改革也是一次深刻的利益调整,需要妥善处置、平稳推进,务必以更有效的举措、更细致的工作来推进改革。对公务人员,应明确公务交通补贴不是福利,不得以补贴的名义变相发福利,更不得既领取补贴又违规乘坐公车。对司勤人员,则要坚持以人为本,妥善安排转岗就业和相关保障,只有充分维护其合法权益,才能最大限度凝聚改革共识,营造积极和谐的改革氛围。

 

光明日报:顶层设计彰显公车改革决心
在今天的改革深水区里,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是政府转型的重要发力点。其对象确定、抓手明显、过往经验充分,不但在维护政府公信力和赢得改革支持方面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也是落实八项规定、建设节约型政府的抓手。《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的出台,无论对于车改本身还是对于现代政府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京华时报:公车改革是顶层设计正本清源
从此次中央和国家机关的公车改革方案,和全面推进公车改革的指导意见看,基本精神遵循的是去年条例所确立的方向。在具体实施细则方面,则体现了制度的刚性与贴近实际的柔性。回望这些年来此起彼伏、莫衷一是的公车改革试点,这一顶层设计可谓正本清源,是对一些地方不正确、不合理改革价值取向的一次全面廓清。

 

经济日报:为公车改革全面推进叫好
全面推进公车改革是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的一大举措,是建立节约型政府的重要抓手,更回应了群众诉求、兑现了改革承诺。各地各部门都要充分认识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对相关要求严格落实、扎实推进,将这一群众高度关注的重大改革做实、做好。

 

北京青年报:新一轮公车改革仍需警惕“下有对策”
公车改革是自上而下、统一部署的改革,要想突破利益群体的阻挠和“变通”,确保各项方针政策落实,离不开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审计机关、司法机关的通力合作。同时,还必须发挥社情民意和单位内部职工广泛的监督作用,以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助力消除固有利益格局的阻碍,推动改革走向成功。

 

环球时报:公车改革是中国改革决心的试金石

 

钱江晚报:公车改革是一场作风革命

 

北京晨报:公车改革,面壁终到破壁时

 

经济观察报:公车改革警惕几种风险

 

红网:公车改革在细化,监督问责须跟进

 

网友观点一:出去办事的基本上是基层公务员,按官员级别发放交通补贴,对基层公务员不公。

 

@千古一人:车补按级别发放。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类车补也是主要经本地市内交通为主。而实际上,处,厅,局,部以上领导有几个是为了公事在本地市内跑东跑西的?真正跑得多的是那科以下的办事员,然而他们的车补却是最少的。

 

@小太阳bobo:一般公务出行最多的,换句话说就是白天需要出去办事做跑腿工作的,都是科级以下的,凭什么科级以下的补贴最少?司局级用自己出去跑腿吗?或是领导们能出去几次居然补贴那么多?真是本末倒置,设置这个补贴档次的一定都是处级以上领导吧,太不公平!

 

@q薇小喵p:任何一项重要改革,伤的总是底层那些个苦逼的工作人员,领导们拿着高额的补贴,坐办公室一杯茶一张报纸得吹空调,下面的人员冒着大太阳,还得自己贴钱办事,什么时候改革能不分等级,就能起到作用了。

 

@满身花影云中锦书来:不管怎么改,整的都是基层的公务员,事最多,钱最少,现在有补贴更好了,领导车门带着你,美其名曰带着出来增长见识,最后到站下车,车钱你敢让领导付么?

 

网友观点二:公车改革治标不治本,真正需要改革的是官员的官本位思想和官僚作风。

 

@山河125:公车腐败已习以为常,要改变的不仅是官员们对公车的观念,更重要的是改变他们做官的观念。在中国人们已经习惯于把做官与财富看做同义词,事实也是如此。

 

@石壕吏的微博:提及公车大家就恨得不得了,好像里面全是腐败,其实不然。公车是依附于政府工作方式的,是政府行政管理的派生物。政府工作方式是皮,公车是毛。如果不变革政府工作方式,那么此次公车改革肯定还是要失败。

 

@晋水流京:看内容后第一感觉,这次改革首要目的是控制开销,没有在科学管理、提高效率上做文章,更没有回应社会监督的要求;补贴标准简单地按行政级别划分而不考虑实际需求,没摆脱官本位思想。

 

@凌芊荨caro:先把官僚作风改了吧,要么改也是白改。

 

网友观点三:公车改革意义重大,改成改好利国惠民。

 

@翱翔长空的鹰19571015:毛主席曾说过,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公车改革是块硬骨头,希望这次能像落实八项规定那样,原汁原味地不打不扣地认真贯彻执行。如此,党和国民幸矣!

 

@蚊子小神:这次的公车改革可以说是非常有力度的,一是有利于杜绝公车私用;二是有利于节省资源;三是有利于减少汽车尾气污染,保护环境。

 

@Fishertiger:至少迈出了改革的第一步,无论补贴是按官位大小还是怎样,中国很多方面在往好的趋势转变,有所为总比无所为好。我是个乐观的银,小老百姓就图个乐呵,看个希望。

 

@火蝴蝶10:公车改革后减少了车辆使用对环境保护的提升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公车改革后可以节约资金可以说不是一点一滴而是一笔很多的资金可以将这部分资金利用在公益事业上公车改革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政府部门应该极力推广。

 

网友观点四:公车改革值得赞赏,但同时也应加强对公车使用的社会监督。

 

@风影网事:反腐势如破竹,此时强力推行公车改革,值得赞赏。对照以往的公车政策,这次公车改革并无多大突破,关键还是执行到位,否则会成加薪方案。建议全国出台一个配套措施,所有公车统一使用红色牌照,网络可查对应的产权单位与使用人,并放开社会监督。

 

@杨喻思:我认为应该建立一个大众可以参与的信息系统,录入所有公车的信息,以便群众参与监督。比如输入车牌,便可知道该公车属于哪个单位,可以举报和监督该公车的违规使用。

 

@这个小香:公车车牌编号一目了然,加强社会公众监督才是硬道理!我家楼下就有一工商执法的车每天开回来明显的公车私用,到哪举报!拍卖有能力的还不是可以弄到号,低价拍到,还有月月的补贴,用车去开会还是常态,这是加福利的改革吧。

 

舆情点评

 

公车改革20年,公车消费沉疴多年,这项关乎“官员坐骑”的改革一直备受关注却举步维艰,难见实效。对于公车的使用,曾有人调侃:三分之一时间公用,三分之一时间领导私用,三分之一时间司机和他人私用。随着此次两个车改文件的下发,徘徊20年的公车改革终于全面开启了自上而下的改革进程,有人预测,公车腐败或迎来釜底抽薪般的治理。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公务用车一直实行实物供给制度,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车辆配备范围过大、运行管理成本偏高、公车腐败等问题日益突出,社会对此亦是反应强烈。为此,从1994年起,我国开始进行公车改革,主要是地方试点改革,但20年下来,车改收效甚微,时常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因此,“公车改革”一向被认为是块难啃的骨头。而7月16日中办、国办下发的两个车改文件似乎打破了这种僵局,尤其现阶段是我国集中反腐的年代,中央政府自上而下式的公车改革似乎表明了其破釜沉舟的改革决心。而社会舆论对此也是赞赏居多,希望政府能认真贯彻执行,切勿流于形式,同时要警惕“下有对策”,防止公车改革演变成为变相加薪。而持反对意见的,一方面是认为交通补贴按官员级别发放,对可能要经常出去办事的基层公务员不公,另一方面则觉得公交改革治标不治本,认为真正需要改革的是官员的官本位思想和官僚作风。

 

无论是持赞赏态度还是持反对态度,两者究其根本都想解决公车腐败,只是对刚刚下发的公车改革方案有所争议。持赞赏态度的认为,此次车改一旦改成,不仅能节约政府开支,重塑廉洁政府形象,还能缓解交通拥堵,减少汽车尾气污染,保护环境。而持反对态度的则认为,此次车改可能会“雷声大,雨点小”,因为公车已改20年,其效果却不尽人意。

 

“权利自肥”一词并非凭空而出,尤其是在公权力的使用上,“车轮上的腐败”只是其中的表现形式之一。如果此次车改不能改出效果,那么民众对其可能不会再有所期待,产生“审丑疲劳”。要防止公权力变成脱缰的野马,就必须使公权力敬畏群众,用社会监督所铸成的笼子限制其任意撒野。


扫一扫,获取更多热点事件舆情报告

分类: 政企热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