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领导干部在面对网络媒体时存在的误区
发布时间:2012-05-31

网络“恐惧症”与“麻木症”并存

针对一些地方出现政府相关部门前后说法不一、官方消息频频“翻案”等网络公共事件,复旦大学舆情研究中心主任朱春阳认为,这暴露了“网络恐惧症”给政府公信力带来的巨大损害。当今的网络时代,信息的传输和发布已经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想要只手遮天,用堵、封、瞒、蒙的手段掩盖真相,往往会适得其反,让政府部门为个别问题付出了整体公信力的代价。

有研究网络舆情的学者指出:“与网络‘过敏’相对的是,一些部门和官员对网络完全‘脱敏’,对网络舆情麻木迟钝。”,无处不在的网络实际已打破了传统的舆论态势,一些意想不到的部门也可能一夜之间成为全国网络舆论关注的焦点。缺少积极应对意识与经验让它们往往“被动挨打,步步被骂”。

一些干部的网络意识和操作存在严重不足

自从微博从网络上出现以来,数量急速增加,目前用户达3亿多,已成为互联网最热门的新领域,但不少官员对微博要么完全不懂,要么一知半解。”一些基层干部完全落后于网络时代,对网络知识往往是一脸茫然。

尽管这些年基层干部的网络知识、参与能力以及对新兴媒体传播规律的认识有明显提高,但总体上与广大网民尤其是网络意见领袖相比,基层干部大多处在初级甚至没有水平,弥补网络运用能力的不足需要干部与“网”俱进。BBS、新闻跟帖、博客、QQ群、3G、微博等被网民广泛运用,网络已进入Web2.0时代并逐渐开启Web3.0时代,但一些基层干部仅仅掌握了门户网站的新闻浏览和发布技巧,对于时时更新互联网新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不能及时了解更不用说运用了。

在信息化时代,形成了由网络与手机等新媒体构成的新兴舆论场。当前很多基层干部习惯了相对封闭单向传输的传统媒体,传统媒体在人力信息直观性等各方面都不能与现在的新兴媒体相比,因此舆论监督在时间和范围上相对有限往往让一些基层干部感觉媒体第一不会来,第二好对付的心理。不少基层干部依然用对待传统媒体的心态和方式来对待具有高度开放、互动、参与的新兴舆论场,必然会在新媒体舆论上败下阵来。

观念和机制上的障碍也使基层干部在面对网络舆情时‘眼高手低’,平时宣称重视网络舆情,谈起来也头头是道,但一旦涉及自身,往往手足无措、反应过度、处置失当。

随意应对,一甩了之

一个地方性负面新闻在网上能“坏事传千里”,往往连最先刊发的人也无法预见、无法控制。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却常常忽视对网络舆情的监控,而网络舆论的酝酿及形成非常迅速,由于外界刺激信息的出现或者突发事件的发生,网络上便会迅速形成舆论热点;如果网络舆论持续高涨,而网络舆论得不到缓解或舆论对象处理不当,就会使舆论出现“一边倒”而形成“一致性”的负面舆论,最终由一个普通的网络舆论演变成一场网络舆论危机;而当进入危机大爆发阶段时,网络舆论由隐性的舆论压力转变成为真实生活中行为抗争的显性行为,甚至造成危机事件,威胁社会稳定,引起社会震荡,阻碍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