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正确的“引导舆论”?
发布时间:2012-02-03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在这个《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按照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推进行政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按照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要求,及时、准确、全面公开群众普遍关心、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政府信息;以及按照便民利民的要求,进一步改进政务服务,提高行政效能,推进政务服务体系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便捷高效服务,等等。其中,“及时、准确、全面公开群众普遍关心、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政府信息”的要求,涉及如何做好舆论引导工作的问题,有特殊的意义。

近一段时间,无论是“三公”费用公开,“7.23”高铁追尾事故后人们对铁道部的质疑,还是“郭美美事件”给中国红十字会带来的冲击,或者是故宫宋瓷受损引发的愤怒,从不同的层面上暴露出相关政府部门信息公开不够“及时、准确、全面”造成的负面影响。人们注意到,当一起突发事件发生,尤其是某个“坏消息”出来时,公众迫切需要了解事情的原委和真相,让那些该负责任的人承担责任。此时,如果政府部门不能及时、准确、全面地公开信息,理所当然地会引起公众强烈的不满。这种不满的弥漫、积聚、扩散,很可能让一个“坏消息”异变成更糟糕的“坏事情”,让当事的有关部门甚至是更高层的领导难以收拾局面。网上流传的“郭美美的事情不搞清楚,国足踢球都没情绪”那句话,已经演变为“XXX不搞清楚,XXXX都没情绪”的句式,反映了公众的心态,让人不无担心。

需要指出的是,在上述事件发生后且相关信息做不到及时、准确、全面的披露时,舆论的作用格外醒目,格外有力。比如“7.23”事故发生后,从微博、博客到广播、电视、报纸,各种各样的疑问、质问、问责之声沸反盈天,搞的铁道部门十分被动。尽管温家宝总理抱病出面表示一定要查清真相,但舆论已经留给公众的那许多问号,很难轻易解消。以这一个案为例,可以看出,在政务公开的同时加强和改进舆论引导工作,必然成为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

舆论工作怎么加强,如何改进,如何引导?是个大课题,也是个新课题。所谓“大”,说的是舆论的重要性。舆论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和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表达的是公众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意见。舆论作为社会公众的声音,能及时反映社会生活状况,捕捉各地各行业发生的重要事件,把视角伸向各个领域,捕捉最新动向。现代社会舆论的作用巨大,已成为影响国家生活、群众情绪、社会思潮乃至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社会舆论的恰当引导,可以起到平衡矛盾、消除冲突的“制衡器”和“减压阀”的作用。反之,舆论引导出了偏差,会导致公众思想的混乱,造成公众的不满,让政府的形象、政府的公信力大大受损。

所谓“新”,强调的是舆论工作的新变化,新特点。我们必须看到,如今的舆论环境和舆论格局较之以往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党报党刊研究中心王武录教授总结了变化的5个方面:一是高速发展与快速普及的互联网,近5亿网民的存在和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传播手段的革命性变革;二是互联网提供的海量空间和便利发布方式使得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的明显增强,带来了舆论传播受众的根本变化;三是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时代要求,带来了舆论信息需求的重大变化;四是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的深刻变化,带来了社会舆论环境的巨大变化;五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相互激荡,带来了舆论传播的跨国化和无国界化。

舆论环境与舆论格局的变化,实际上是全社会利益多元化和人们思想意识多样化的结果。正确认识和把握这样的事实,才能使“引导舆论”这项工作有创新,有新意,不落俗套,与时俱进。比如,在对待微博、博客等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新兴舆论方式的态度方面,特别能检验“引导”的功力和水平。互联网乃至手机媒体的出现,形成了一个新的、强大的“民间舆论场”。在这个舆论场之中,人人可以发表意见,人人可以品评是非,随时可以发现和提出问题,街谈巷议登堂入室,思想言论开放自由,新闻和信息的传播前所未有地活跃,影响力无法低估。毫无疑问,由于这个舆论场具有的开放自由的特点,由于社会普通公众对“坏消息”的选择性偏好,由于一些人急欲出名的心态,互联网的舆论场中难免十分热闹,十分喧嚣,有时真假莫辨,有时是非混淆,明珠与鱼目相杂,黄金与泥沙并存。对这样一个民间的舆论场,该怎样引导?

或许,有些人对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网络新技术的普遍应用不了解、不熟悉、不适应,有些人对已经逐渐显示出冲击主流媒体舆论场趋向的民间舆论场有所担心。因此,有些人可能会用“监管”、“防控”之类“堵”的办法,甚至用更极端的手段去“引导”。如果真是这样,那就大错特错了。胡锦涛同志在《关于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一文中曾批评有的党员干部“做群众工作方式方法简单,缺乏亲和力和感召力,”“对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不了解、不熟悉,习惯发号施令、做表面文章,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确实是一针见血。这一批评提醒人们,要防止那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的人把“引导舆论”这一重要工作引到歪路上去。

那么,正确的引导工作应该如何做呢?一句话,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以人为本。在谈到当前舆论工作必须坚持群众路线的新内涵时,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把人民是否满意作为根本标准,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努力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要,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显然,这一论述表明,人民群众不仅是舆论报道的对象,同时是舆论的主体。让老百姓说自己的心里话,让“老百姓的故事”在舆论中得到充分反映,让老百姓的批评和意见成为舆论监督的重要组成,这才是舆论引导所应追求的目标。达到这样的目标,显示出的是舆论引导的高水平。

【来源: 经济观察网 作者: 高初建】

分类: 舆情研究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