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效应”主导下的零工经济:高竞争、不稳定、报酬低
发布时间:2018-09-10

编者按:网络时代下,经济产业链遍布全球。你可以从网络上购买实体产品,也可以购买无形的服务。不少发现此种商机的组织早已捷足先登,搭建起了全球范围内的零工平台。但是,由于不同地区受教育程度和最低工资标准千差万别,这些服务的提供者们也无法获得平等和应得的报酬。不同的服务提供方视对方为对手,竞相压低自身服务报价,反而恶化了全体的工作环境。尽管少部分有才华的人得以借助零工平台赚取第一桶金,但绝大多数人只能忍受这种不稳定而且报酬低下的工作,“马太效应”在全球零工经济平台中表现得越来越明显。本文作者ALANA SEMUELS,原文标题The Online Gig Economy’s ‘Race to the Bottom’。

巴基斯坦的一家网咖(B.K. BANGASH / AP)

你几乎可以在网上买到任何你想要的东西——牙膏、书籍、塑料装置;还可以在Upwork、Fiverr和Freelancer.com等全球零工平台上购买任何服务——通常是来自世界另一边的人,有时只需花几美元。在这些平台中最流行的Fiverr上,你会发现有人愿意写“关于任何话题”的电子书,还有人能表演各式各样的配音,还有人会为你的房地产公司设计logo,等等。提供这些服务的人分别住在尼日利亚、墨西哥、英国和孟加拉国,每人收费5美元。

对于买家来说,这些网站的吸引力是显而易见的:它们是一个可以找到愿意廉价工作的熟练和半熟练卖家很好的地方,而且跟踪工作完成的时间,允许买家给工人打分,并提供能够帮助解决纠纷的员工。销售技能的人也能获利:熟练工——尤其是那些生活在海外的人——可以赚相当多的美元。这些全球零工平台网站的异军突起使得一些人可以摆脱了他们本国薪水很低的工作,也使得学生和那些缺乏经验的人可以出售他们的工作,得到好评并开始培养客户。自由职业者可以在这些网站上免费列出服务,一旦有人给他们评价——他们可以从实际客户那里得到评价,或者从购买他们服务的朋友那里得到评价,或者通过“Fiverr评价”或其他类似Facebook的团体那里得到评价——其他买家就可以信任并雇佣他们。网站在某种程度上不仅起到了沟通作用,还有一丝隐含的担保在里面。

全球有超过4800万人在这些可以出售劳动力的网站上注册。对数字经济将把人们从贫困中解救出来的潜力持乐观态度的马来西亚和尼日利亚等国家已经开始开展活动,培训居民如何使用在线劳动力平台:马来西亚的目标是到2020年,让34万名工人(大部分来自收入最低的那部分群体)通过网上自由职业谋生。

竞争、供需与“买方市场”

从当前的表现看来,全球数字劳动力只会继续增长:去年有近2.5亿人成为互联网大家庭的一员,与此同时,有大约40亿人(占世界人口的一半以上)已经是互联网的常住民了。2016年,世界银行估计全球网络零工市场的规模约为44亿美元——潜力相当巨大。

尽管这些全球零工网站可能提高了一些人的工资,扩大了潜在雇主的数量,但它们却迫使每一个签约的新员工都进入了一个充满无休止竞争、低工资、几乎没有稳定性的全球市场,导致了相当一部分人的生活条件和薪酬待遇急剧恶化。几十年前,唯一能将工作外包到海外的是那些在其他地方建立制造工厂的跨国公司,它们有资源,有手段,有能力,有关系。如今,独立企业和个人也在利用互联网的力量来寻找世界上最便宜的服务,而且受到全球化负面影响的不仅仅是制造业工人。在全国范围内,像平面设计师、画外音艺术家、作家和市场营销人员这样的人被迫不断降低他们的收费来跟网络上的来自全世界的零工们竞争。

Oxford internet Institute互联网地理学教授Mark Graham告诉我说:“这些网站上的劳动力明显供过于求了。”Graham和他的同事一直在对数字经济进行广泛研究,他们采访了数百名数字工作者,分析了数万个项目的数据。他们发现,大多数买家位于美国等高收入国家,多数卖家位于印度、尼日利亚和菲律宾等发展中国家。虽然这种全球零工市场允许卖家将自己的产品卖给任何愿意支付最高价格的人,但Graham和他的同事Isis Hjorth以及Vili Lehdonvirta还发现,这个市场们同样也能帮助买家找到最便宜的卖家,而买家的数量却是远远少于卖家的——换言之,这是一个典型的“买方市场”。

来自塞尔维亚的17岁少女Jelena在Fiverr.com上列出了各种服务,她告诉我说:“报酬实在是太低了,收的费用最少,活儿就给谁。但也没什么办法,只能这样了。”Jelena做过很多零工,有时候是把1000个塞尔维亚语单词翻译成英语单词,有时候又是做一个ppt,有时候甚至是“写一封漂亮的情书”这种活儿,但每次价格都是一样的,只有5美元,然后Fiverr收取20%的费用,然后PayPal再扣一些费用,她告诉我,每项服务下来自己能拿到3美元。

当我登录Fiverr的时候,遇到了Jelena,我很好奇自己只花5美元就能买到的东西质量究竟如何,于是“雇佣”了她和其他一些网络零工来做一些任务。只需要7美元,5美元加上2美元的服务费就可以让Jelena给我写一封200字的情书。我告诉她,我和我那位子虚乌有的情人约会了161天,她在情书里把这些数字加起来,等于数字8,并表示“8”横着就是一个“无穷”的数学符号,她写道:“数字8向左转,我想和你天长地久到永远。”

Fiverr成立于2010年,其宗旨是打造一个能够较为容易地找到自由职业者的平台,让在网上购买劳动力和购买T恤一样简单。在一份声明中,发言人Sam Katzen称其为“一个让任何人都能成为实干家的全球社区”。自2015年以来,服务提供者被允许收取超过5美元的费用,而且网站的收费也在不断提高:据Katzen说,只有5%的服务收费是5美元。Katzen还表示,去年,Fiverr推出了一款名为Fiverr Pro的产品,该产品允许该公司招聘经过Fiverr审查的高质量员工并收取更高的费用,当然,那些高质量员工也可以把价格定的很高。虽然我发现许多logo设计师在Fiverr上列出了自己的服务价格为5美元,但Fiverr Pro的设计师们的收费要高得多,从375美元起,上不封顶。

这些全球零工经济平台每一个的工作要求都不尽相同。在Fiverr上,买家和卖家通过平台匿名通信,不允许交换电子邮件地址或电话号码,这一规定旨在确保人们不会离开平台联系,从而在Fiverr未获得佣金的情况下雇佣对方。任何人都可以创建个人资料,并立即开始销售他们的服务,但他们不需要上传自己的照片或输入他们的学历,也不用使用他们的真实姓名。因为人们不能交流太多关于自己的信息,所以你很难知道自己在雇佣什么人。我雇佣了一位服务人士,让此人以5美元的价格写了一篇以基督教为主题的博客文章,其中一名服务人士的个人资料中列出了自己的名字——“Deborah Hutton”,据说她是一名“训练有素的记者”,照片上是一位戴眼镜的白人年轻女子微笑着看着一台笔记本电脑。但当我用谷歌图像搜索这张照片时,发现它实际上是一张名为“在咖啡馆使用笔记本电脑的快乐女人”的图片,而“Deborah Hutton”这个名字与《Vogue》2005年去世的一名英国记者同名。当我问她是不是叫“Deborah”时,她没有回信。我又检查了一下,发现她在Fiverr上填写的所在地是尼日利亚。(相比之下,Upwork等网站则要求提交一份包括真实照片、学历和学历的申请。)

五花八门的品类和相同的价格

互联网使所有人都变得平等了:买家们不可能知道坐在电脑后面工作的人是谁。Graham曾经与那些跟他在同一个国家却没有合法移民身份,但仍然能够在网上谋生的人交谈过,还曾与那些失去工作,但伪装了年龄正在寻找新工作的年长工人交谈过。

但这也意味着同样有才能的人可以收取同样的费用,不管他们的实际资历如何,即使他们各自处于生活成本相差悬殊的国家——而美国人和其他发达国家的技术工人在竞争中尤其困难。这也是为什么十多年前Harvard University的经济学家Richard B. Freeman就警告称,全球劳动力的增长,以及各地受过教育的工人的激增,“给美国经济带来了自大萧条以来最大的挑战”。

Monika Taylor住在美国,在Fiverr以5美元的价格出售心理阅读材料作为全职工作之外的补贴。她告诉我,自己原来主要是在Facebook和Pinterest上以大约65至85美元的价格出售阅读资料,但当她无意中发现Fiverr的时候,觉得这是一个扩大接触的人数的好方法。虽然当她看到只能卖5美元时犹豫了一下,但她还是决定把自己的服务列出来,因为她觉得一旦有了足够多的客户,她就可以提高收费了。她说,在过去几年里,她确实收获了一些客户,但当她最近把价格从5美元提高到15美元时,人们就不再买她的东西了。现在,她又回到了原来的平台销售。她告诉我说:“如果我把自己的那些东西一直卖5美元的话,恐怕就得住在桥洞里了。”

这些零工的提供者们知道,如果他们抱怨或要求提高费用,就会有数百万其他人来替代他们。Graham发现,他们也不愿与其他卖家联合起来,提倡改善工作条件,因为他们把彼此视为竞争对手,而不是同事。“他们不想小题大做,他们只想得到五星的评价,这样一来等于是获得了认可,然后就有更大的概率个更多的机会接到比较好的活儿了”, Graham告诉我说。研究人员在总结研究的一篇论文中写道,在这样的竞争之下,“许多卖家愿意把工资降低到他们认为不公平的水平”。

当然,许多人在这种零工经济中也赚到了不少钱。Graham和他的同事采访了马尼拉某个大学的教授Arvin。Arvin在签约加入零工经济平台前,一直对自己在大学的低工资和通勤时间过长心有不满。而他开始在网上销售搜索引擎优化服务后,就能够离开大学工作了,并且很快就赚到了以前三倍的工资——大约600美元一个月——每周只用工作25-30个小时。另一位住在越南的工人Kim-Ly在网上找到了一份数据录入的工作,每小时工资8美元,是她之前在一家银行做会计时的收入的四倍。

我还联系到了Jahanzeb Malik,一个24岁的巴基斯坦小伙子,他告诉我,他两年来在Fiverr上给创业公司制作推销ppt,赚了大约5000美元。他上学之余在Fiverr挣外快。他擅长ppt和社交媒体。通过在Quora等网站上回答关于Fiverr的问题,他告诉我,在Fiverr卖家社区里,他成了一个“像导师一样的人物”,这让他得以创办自己的网站NerdsHD.com,在那里,他撰写有关数字经济的博客,并以更高的价格出售他之前在Fiverr卖出的东西。他告诉我,他在Fiverr的工作让他有了客户名单和知名度,可以自己创业。

然而对于其他工人来说,种种工作太不稳定,无法维持生计。例如,雇用Kim-Ly的公司把她的工资降低到6美元,然后不再继续这个项目了。当她找到一份新工作后,每小时的工资只有4美元了,她告诉研究人员,为了获得更好的薪水,她不太愿意讨价还价。另一项针对欧洲不同的数字工作平台的研究发现,绝大多数列出服务的人从未参加过任何工作。

Jelena告诉我,她已经接受了这样的观点:即她必须收取尽可能低的薪酬,“才能找到工作”。我还“雇佣”了一位写短篇小说的女士,她23岁,住在加拿大,不愿意透露自己的姓名。她想成为一名作家,从2015年起,她就开始在Fiverr上写文章,她告诉我,虽然一开始很难找到工作,因为有很多卖家要与她竞争,但现在她得到了很多好评,所以有稳定的工作。她为我写的500字的故事简洁又有趣,文笔颇佳,但她只收了5美元。三年多过去了,她仍然把Fiverr视为一种赚取外快的方式,而不是一份全职工作。

Genevieve Hannon曾是纽约市的一名声乐演员,她是SAG-AFTRA的一名成员,这意味着她有时可以通过做电视声乐宣传赚到500美元。她告诉我,她的年收入在8.5万至10万美元之间。她最终离开东海岸,在犹他州当了一名兽医技术人员,但当她决定通过在网上做画外音工作来增加收入时,她不得不大幅降低收费,才能在Fiverr上找到工作。一开始,她只收取5美元100字的稿费。当她开始获得好评时,就慢慢地提高了价格,最终一年挣了1.7万美元。但她告诉我,为跨国公司工作让她感到内疚,因为这些公司之前雇佣工会演员的薪水要高得多。她陷入了困境:如果她重新加入工会,她就没法得到太多的工作,因为很多买家都把目光投向了数字经济网站。但是在Fiverr上她又挣不了那么多钱。她告诉我,她最终因为在与一位客户的通信中透露了自己的个人信息而被Fiverr除名。最后,她很高兴离开了这个网站。她说:“我觉得自己没有做任何有损于整体利益的事情,这让我感到很欣慰。”尽管如此,现在她被禁止使用Fiverr,她不得不转向其他数字工作网站来销售服务。

富者愈富,贫者不仅愈贫,而且愈多

Graham有一些如何使这些网站支付更为合理的薪酬的建议。例如,他建议成立一个全球性的组织,以确保国际劳工标准在各个网站和平台都得到满足。他最近为FairWork Foundation撰写了一份提案,该基金会将向支付最低工资并公平对待工人的公司颁发证书。员工们还可以组成网络纠察队伍,反抗那些提供不公平薪酬或欠佳工作待遇的雇主,或者可以聚集在Reddit或Facebook上,分享薪酬更高工作的信息。其他零工行业的工人们则建立了平台合作社,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控制薪酬水平和工作条件。

这些变化可能不会对与海外员工竞争的美国和加拿大员工产生太大影响。但在发展中国家,给工人加薪会对其他人产生积极的影响,Graham表示道。美国法律规定,任何使用这些平台的雇主都必须遵守其所在国家的劳动法。“我想我唯一的希望就是我们可以……帮助那些目前工作条件很差的人,提高他们的待遇和薪酬,而不是降低每个人的工作条件,恶性循环”, 他告诉我说。

长期以来,美国人一直认为外包的好处大于坏处。美国企业开始向海外输出制造业岗位,数以百万计的美国客户可以购买到价格更为低廉的商品,这让他们忽略了本土消失的成千上万的制造业工作岗位,但我们从来没有找到什么方法来帮助全球化的失败者成为也享受到全球化带来的好处。

从整体上看,美国人仍有可能认为最近的外包浪潮还是有益的。但是,对于那些因为外包而失业的人来说——接受更多的教育,接受更多的培训——这在一个全世界受过教育的人都在竞争的经济环境中毫无意义:毕竟在Fiverr上,我发现巴基斯坦有人以5美元的价格销售建筑设计服务。

对于许多有才华的人来说,Fiverr和其他网站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机会。成功的人是“最优秀的人”,Graham告诉我说。最近的一篇论文预测,“马太效应”可能会逐步开始主导全球零工经济,在这种经济中,最成功的员工做得越来越好。不过,剩下其他所有人的情况都会更加糟糕。

(36氪)

 

互联网舆情分析系统

 

乐思网络舆情监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