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开启新时代】中国反恐与全球安全治理
发布时间:2017-10-26

 

 

一、中国现象

 

十九大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做完报告后,国外一个中国问题专家问我,你觉得十九大报告怎样?我反问他,你觉得怎样?他说一个词,powerful!

不知道人们是否察觉,这些年,中国发展和中国成就成为了世界的焦点。这位教授,已上年纪,为了研究中国,竟然自学了汉语。

而这,并不是个案。谈论中国现象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潮流。

总书记判断“三个前所未有”——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正在一步一步走向现实。

 

二、矛盾论与中国反恐

 

我党向来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坚持抓主要矛盾,注重牵住“牛鼻子”。

在新时期,党中央把社会主要矛盾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战略判断,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在底子薄、基础差、人口多的基础上搞建设,主要是解放生产力,把蛋糕做大,“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随着物质财富的积累和国家实力的增强,喂饱肚子已不成问题,蛋糕的公平分配问题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人们在物质富足之后,开始向往更加美好的生活。

在更大程度上讲,中国人民开始从物质需要转向精神需要。

获得感、成就感、公正感、幸福感、安全感等主观感受的满足成为了国人的新要求。

“让人民对改革有更多获得感”,“让老百姓有更多成就感”,“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等等,成为了党及党领导下的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

如果说物质财富的积累需要勤奋,那么精神需求的满足需要勇气。

对物质富足的评价大多客观,工资条上写着、车房价格标着、人均GDP可查。

但是,精神需求的评价却明显是主观感受,每个人对公平正义的理解不尽相同,每个人的获得感不尽统一,每个人的成就感也很难量化。

如何回应并界定人民的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直面这个问题,需要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

解决这个问题,要求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

解决这个问题,要求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解决这个问题,要求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

中国共产党人勇于承担起这个历史责任。也是之所以十九大会议主题确定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原因所在。

遵循着这个思路,十九大后,党把工作重心放在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上。

对这个主要矛盾的解决,也反映在反恐工作中,未来反恐会更加注重标本兼治,尤其会在治本上下功夫。

安全是人的基本需要,是最大的民生,是美好生活的前提。

安全是客观存在和主观建构的统一。多大程度的安全,在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

同时,人们的安全感与国家的资源投放之间存在着紧张关系。

以英国为例,近期,为了节省4亿英镑的预算,英国警方决定以后不再调查小偷小摸、入室盗窃、袭击等低等级的低于50英镑的犯罪案。英国人民很头痛,……说好的福利和安全呢?

 

 

而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这些安全,以及人们的安全感来自党的政治决断力,即坚持将安全资源投放到人们最需要的地方去。

一方面,治标。重拳出击,打击恐怖活动嚣张气焰,确保人民安居乐业。

另一方面,治本。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实现古代丝绸之路的在现时代的互联互通,促进边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努力消除贫困,增进公平正义,减少滋生恐怖主义的土壤。

十九大报告在“提高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中强调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暴力恐怖活动。

显而易见,更优的社会治理,会在根源上减少恐怖活动。

何谓更优的社会治理,中国方案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有效维护国家安全。

 

三、全球安全治理的中国方案

 

恐怖主义既是地区问题,也是全球问题。

一方面,任何一个国家的安全短板都会导致外部风险大量涌入,形成安全风险洼地。

另一方面,任何一个国家的安全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又会外溢成为区域性甚至全球性安全问题。

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置身事外而独善其身,也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包打天下来实现所谓的绝对安全。

9月26日,总书记在国际刑警组织第八十六届全体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强调全球治理面临安全问题有三个突出:

安全问题的联动性更加突出。

安全问题的跨国性更加突出。

安全问题的多样性更加突出。

并以恐怖主义举例,指出,“其滋生蔓延受经济发展、地缘政治、宗教文化等多种复杂因素影响,单纯靠一种手段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如何回答全球安全治理,十九大报告给出了中国方案:

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报告明确了三大历史任务: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强调,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作为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我们坚持,实现本国发展是对世界的贡献,实现本国安全稳定也是对世界的贡献。

党在提出自己方案的同时,也在撸起袖子干,带领中国人民将安全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从理想愿景转变为客观现实。

例如,我们倡导并建设“一带一路”,强调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

我们强调:

一方面,中国愿同世界各国分享发展经验。

另一方面,中国不会干涉他国内政,不会输出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更不会强加于人。

 

四、未来中国的反恐研究

 

回归到学术角度。十九大开启了新时代。今后的反恐研究,个人认为,应重视以下两个方向的研究:

一是换个角度研究反恐怖工作的开展。在我国,学者习惯于从反恐的角度研究反恐。先明确对方是恐怖分子,然后再研究怎么应对。其实不然,成熟的反恐研究,应当是研究这种现象为什么产生,它的根在哪里。在世界范围内,恐怖分子并非天生,他成为恐怖分子,或许是认为自己可能受到了不公平对待,或许是对某种治理模式产生了厌恶,或许是他对某种价值理念产生了向往,或许是被某些事件所吸引,或许是被某些话语所欺骗,等等,才导致他作出了看起来匪夷所思的自杀式恐怖袭击。因此,研究一个人为什么会转化为恐怖分子,利用合适的途径,改变这个转化机制,应当是未来学术研究的关键。

这就要贯彻十九大精神,回归到人的本质需要上来。深刻剖析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到底是什么,如何满足精神上的需要?如何让每一个人从内心深处自发认同伟大祖国、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中国共产党、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投身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来,减少或消除极个别人境内境外、网上网下、疆内疆外搞离心、搞分裂、搞破坏的动机,是学术界需要认真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二是树立全球反恐研究理念。一方面,总书记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如何构建,如何回应全球恐怖主义的挑战,需要中国学者描绘愿景、构建框架,形成话语,指出路线。另一方面,十九大后,中国会越来越开放,“一带一路”大力推进,中国更多企业、公民将会走出去,中国的海外利益越来越多,与国际恐怖主义正面碰撞的风险越来越大,如何确保中国海外利益的安全,是学术界和理论界需要直面的问题。对于上述命题,反恐学术研究还做的不够充分,大而化之的理论多、泛泛而谈的介绍多,具体的国别分析少、详细的论证少,建设性的意见还不多。

以上,需要在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去思考,在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中去完善。

加油中国共产党!加油中国!

 

 

                                                                                                                                                                                                                                                               本文转自反恐视点-反恐研究,作者郭永良

                                                                                                                                                                                                                                                                                                   编辑:GZ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