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土地征收办人员 骗取扶贫款2000余万
发布时间:2016-12-12

一、事件舆情概况

20154月,四川省攀枝花市东区检察院接到辖区阿署达彝族村村民实名举报称:有个别村民与征地拆迁工作人员相互勾结,共同套取国家土地补偿款。由于线索反映问题涉及扶贫开发领域,事关群众切实利益,该院立即成立专案组,拟定初查方案,明确初查目的、方向、范围、方式、策略和步骤,经检察长同意后展开初查。

四川省攀枝花市东区土地征收办工作人员结伙勾结,利用各种手段,套取国家扶贫开发征地补偿款2000余万元,涉案32人。

检察机关依法将30名犯罪嫌疑人审查移送起诉,已有14人被法院作出了有罪判决。当地纪检监察部门根据检察机关移送的线索,对13名党员干部进行了党纪政纪处理。此案为四川省10年来扶贫开发领域最大的窝串案。

二、事件舆情监测数据

1、采集趋势图

(图2:采集趋势图

  “四川土地征收办人员 骗取扶贫款2000余万”舆情始于125日,126日在“网易新闻”、“中国日报”、“新华网”、“环球网”等一些重点新闻网站报道下,采集数据达到顶峰,舆情经过三天的发酵,即在128日之后,基本开始平息。

 

2、地域舆情图

 

(图3:地域舆情分布图

    在地域舆情的分布中,事发地四川地域舆情呈红色高亮显示,平均发文超过200篇,成为此次舆论的主要阵营。

3、词云图

(图4:热词权重图

(图5:热词词频图

    从吕梁网在126日发表的新闻“四川土地征收办人员结伙造假 骗取扶贫款2000余万”提取出的词云图,关键词“征地”出现27次、“拆迁”出现20次、“张世”出现18次、“犯罪”出现15次。这几个关键词不仅出现频率高而且所占权重也大,是此次舆论的焦点所在。

  1. 采集媒体类型构成图

    (图6:采集媒体构成类型图

        乐思软件舆情监测中心数据显示,此次舆情采集来源媒体构成类型中,新闻所占比率最高,达61.17%,数据量达1289条;排在第二位的是微博,占比达26.06%,数据量达549条,排在第三位的是搜索引擎,占比5.32%,新闻作为主流每天,在数据采集中承担着风向标和中流砥柱的作用。

    三、舆情总结

    贪污,这是一个十分敏感的词语,也是我国政府负面舆论的来源之一,贪污腐败往往侵犯了国家的廉政建设制度,败坏国家工作人员的声誉,损害了党和国家机关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其次扶贫款作为救济款,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份钱,而是万千贫困家庭的希望,社会对于弱者的关心,这样的恶劣行为自然而然是逃不开全国公众舆论抨击的炮火。

    从报道来看,“四川土地征收办人员结伙造假 骗取扶贫款2000余万”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是更改数据10人套取补偿200万;二是13人造假土地亩数虚增7倍;三是身兼数职权钱交易空间大。针对土地征收办骗取扶贫款的三大类型,可以总结出土地管理征收办管理方面的三大漏洞:一是征地工作结束后没有及时对调查表进行电脑备案,为修改、虚增数据提供了可能;二是征地工作人员在征地工作结束后没有及时在调查表上签字,存在事后统一补签的情况;三是调查表由个人保管,无人监督,埋下修改、虚增数据的隐患。正是这些监管漏洞和管理隐患,为贪婪小官留下了可乘之机。要想改变现状,就需要认清根源,着手整顿。

    舆论激起千层浪,危机出现后,官方对于舆情的把握,危机的处理是舆情应对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也市最棘手的一个环节。在舆情的应对方面,对于不同性质的危机信息,处理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土地征收办官方在负面报道出来后一句已经是物理回天,但是可以通过对网络舆情的的研判和分析,结合以往处置成功的经验,加以科学应对,妥善处理,避免因处理不当而引发新的舆论被动,加剧危机信息的传播和舆论的升温。

    网络舆情危机信息的类型、性质分析与处理原则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