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思舆情监测专题:网络舆情的研判机制

乐思网络舆情监测系统

网络舆情传播对社会舆论的影响日益显著,已成为各级政府及其组成部门高度重视的问题。政府不仅通过设置专门机构负责管理网络舆情,以提高应对效率和决策水平;而且也向一些专业研究和咨询机构提出网络舆情监测、预警和分析的诉求,听取他们对相关决策的意见参考。在把握网络舆情传播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科学的网络舆情的研判机制,是政府公共管理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从网络舆情的管理程序上,可以将研判机制具    体划分为四个操作层面,即搜集—筛选机制、分析—归因机制、报告—决策机制、预测—干预机制。              

一、搜集—筛选机制       

网络舆情是对网络舆论的客观现状、发展态势及其传播影响的综合,既包含了网络舆论本身所涉及的信息内容及其所反映出来的意见倾向,也包含了舆论参与的主体结构、信息集聚及意见互动平台类型、传播路径和社会影响等。因此,网络舆情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网上信息或信息集合的概念,而是包含了相关传播要素内容的综合概念。建立网络舆情的搜集—筛选机制,就是要将所预设的目标舆情或热点舆情及时从网络的信息海洋中提取出来,    用于进一步的分析、决策和干预等。       

开展网络舆情的搜集、筛选,要注意区分和把握网络信息、网络舆论与网络舆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网络信息是指存在于网络空间任何角落的各种信息内容,可以是官方或媒介组织发布的信息,也可以是个人在网络上发布的信息。网络信息是网络舆论构成的基础和条件,但其本身还不能作为网络舆论来对待。舆是指众人,论则是指言论,舆论即公众的言论,网络舆论是公众借助互联网这一交往和传播工具,通过新闻跟帖、论坛发帖及跟帖、博客、电子邮件、在线聊天等方式,表达自我社会认知、社会心理、社会情绪,并引发他人参与和受众共鸣的信息总和。最好利用乐.思.网络舆情监测系统进行监测。

因而,网络舆论不是个论,而是众论,是网上具有一定公众参与度和社会影响的话题信息集合。而网络舆情就是对各种网络舆论客观状况的综合反映,    其目的在于掌握网络舆论的议题内容、意见方向、发展趋势、传播路径、内在动力和利益诉求等。从社会公共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来看,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是对社情民意的直接反映。      

网络舆情的搜集、筛选,与在传统媒体上收集舆情有着很大的不同。与报刊、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网络信息存储量大、传播速度快、交互性强、准入门槛低、参与人数多,网上信息的提供者、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网络的互动性最大程度获得释放。这就给网络舆情的搜集和筛选提出了新课题,需要从网络信息的可追溯性、网络舆论的可量化性和网络舆情的有相对聚集性入手,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和操作规范。,有效提取政府所需  要的各类网络舆情。     

首先,要从网络信息的可追溯性出发,建立网络目标信息的检索、收集、归类系统。这些网络信息既是网络舆论生成的基础和条件,也是网络舆情的最初源头所在。在网络没有出现之前,因为没有有效的对原始信息的记录载体和记录方式,社会舆情的始作俑者常常会淹没在街头巷尾的讨论声中,我们很难找到声音的最初来源。例如,在中国古代,政府的新闻采集官常常通过民谣来了解民情、体察民意,但这些民谣的创作者是谁,没有人知道。因而我们今天看到的汉乐府里才会有大量无名氏的作品。即使到了纸媒时代,由于新闻报道一般针对的是社会上业已形成的热点,所以对舆情的源头常常也不能进行有效的追溯。在网络时代,网络舆情的载体是以计算机存储和信息传递技术为基础的互联网,网络信息存储的即时性和搜索系统的自动抓取功能可以有效追溯网络舆情的源头信息。

目前,形成网络舆情的相关信息内容主要通过两种形式呈现出来:一是具有新闻媒体性质的网络新闻中所反映出来的舆论倾向,称之为“网络新闻舆论”;二是以BBS论坛、博客、各种社交网站和网上社区等为平台而呈现出来的网民对各种社会事务的看法,称之为“网民意见舆论”。无论是哪一种形式,后台服务器都会及时记录在案。如同一片白皑皑的雪地,只要在其中踩上一脚,都会留下足迹。网络信息的可追溯性对政府开展有效的网络舆情研判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找到舆情的发源地为及时判断舆情的性质、背景、走向提供了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另一方面,对原始信息的记录也为今后的取证工作乃至样本库的建立提供了可能。

其次,要在网络舆论的可量化性的基础上,分析政府所关注的网络舆论的态势、倾向和诉求。基于网络信息的可存储性,网络舆论所涉及的新闻、帖文、博客文章都能在网络上搜集到,并通过对新闻量和帖文条数的统计和数据分析,可以对相关舆论的发展态势、意见倾向、利益诉求等进行量化分析和图表呈现。例如,针对某一舆论,可以对论坛跟帖量和跟帖内容做一个统计,进行归纳分析,从而得出网民的态度取向。同时,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以新闻量的变化为纵坐标,通过数据统计可以呈现某一舆论的发展趋势。对网络舆论的量化分析应当以量变与质变关系的哲学规律为指导,以现代统计学为工具,借助相关计算机软件,科学地对舆论性质和走向进行研判。另外,这种量化分析的出现对建立舆论样本库、创建舆情参照体系、开发和完善舆情计算机分析系统都能起到积极的基础性作用。  

再者,要把握网络舆情的相对聚集性,准确筛选具有传播影响、社会动员和危机倾向的舆情。网络舆情的相对聚集性主要体现在时间、地域、平台以及网民年龄结构等方面。

网络舆情危机处理--用乐思网络舆情监测系统

一是在时间上相对集中,重大社会事件前后一般是网络舆情的高发期和活跃期,如政府重大会议、重要外事活动、重要法律或政策出台、重大工程项目的启动、有影响的社会突发性事件,等等。就具体的某一天而言,网络舆情的活跃期一般出现在网民的上网高峰期,一般在白天的9:00到晚上11:00之间。

二是在地域上相对聚集,随着网络的普及,绝大部分省市都有自己的地区性网络平台。无论是门户网站还是BBS论坛,这种“虚拟社区”业已成为当地市民表达民意、讨论民生的重要渠道。例如,北京的京华论坛、天津的北方论坛、江苏的西祠胡同、四川的麻辣社区、浙江的凯迪社区、深圳的深圳论坛,等等。这种地域上的聚集性对网络舆情监控的辖区管理提供了现实的可操作性。

三是在网络平台传播影响上相对聚集,由于市场竞争下的互联网自身发展的不平衡性,各门户网站、论坛、博客等网络平台在网民中的影响力参差不齐。

目前国内以新浪、搜狐、网易、腾讯为代表的商业门户网站和以天涯、猫扑、强国论坛为代表的论坛在网民中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它们一方面可以对舆情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成为爆炸性新闻频发的高地。正因为如此,重点网络平台的舆情是日常网络舆情搜集的关键环节。四是在网民的年龄段上相对集中。当前网络舆情主要参与者的基础是上世纪70年代后出生的网民,尤其是我们常说的“80后”。这一代人普遍受过高等教育,从小就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视野开阔,关注时事,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和民主意识。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成长期正好是互联网在中国的高速发展期,他们是当今中国网民的主力军和新生代。随着这批“80后”逐渐从大学校园走向社会,他们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日渐高涨,主人翁意识逐渐增强。因此,准确把握当今中国的网民年龄结构,加强对青少年网民的积极引导,有助于中国网络传播秩序的健康发展和网络舆论环境的和谐稳定。

二、分析—归因机制   

在对网络舆情进行筛选后,从政府工作的传播诉求和网络舆论环境建设的目标要求出发,要对有价值的网络舆情进行分析和归因,找出其生成、发展、演进的内在规律,进而把握好其对整个社会的舆论影响,使之向有利于政府执政为民、构建和谐社会的正确方向发展。如果把引发网络舆情的事件信息或言论观点等本身比作一粒种子,那么网络舆情的发展就是一粒种子从破土萌发到开花结果的生长过程。建立网络舆情的分析—归因机制,就是要对催生某一网络舆情形成、传播和发展的网络生态系统加以具体剖析,找出其信息来源、传播路径、利益诉求和网民参与动因、社会心理、社会结构及对社会舆论、社会秩序的影响等。

 构成网络舆情发展的生态系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要素:网民参与、媒介渠道和政府干预。网民是构成生态系统的土壤,也是网络舆情传播与发展的基础。网民通过论坛爆料、跟帖评论、撰写博客、甚至线下组织活动的方式来推动舆情发展。正确把握网民在网络舆情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对网络舆情的分析、研判和引导工作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一方面,如同土壤需要定期松土,网民群体需要政府官员定期与之进行互动、沟通、交流。比如,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走进人民网、新华网,各级政府官员频繁通过网络开展与网民交流互动,倾听民意,共议民生。另一方面,土壤的肥力是促进植物健康成长的保证,网民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养也是构建和谐网络舆论环境的内在条件。媒介渠道除网络媒体外,还包括传统媒体和数字移动媒体等,它们构成了网络舆情发展的外部条件。

植物的生长离不开阳光和雨水,同样,网络舆情的传播和发展也不是一个封闭的网络现象。它与传统媒体的互动使舆情的发展变化更为复杂。这里说的传统媒体主要包括纸质媒体和广播电视媒体两大类:纸质媒体在深度报道上作用突出,广播电视媒体报道的现场感则更强。因此,一旦网络事件被传统媒体所关注,其传播的放大效应常常是惊人的。数字移动媒体是以3G技术代表的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最常见的就是3G手机。3G手机不仅能接收手机报,随时随地用手机浏览网页,还能通过手机在网上跟帖,上传文字、照片、视频,甚至发表博客。

基于传统媒体和数字移动媒体对网络舆情发展的催化和放大作用,网络舆情的研判不能只拘泥于网络平台,而应该把网络舆情发展置于一个更大的媒介舆论场之中,以更开阔的视野去审视网络舆情的发展路径。最好利用乐.思.网络舆情监测系统进行监测。 政府干预作为一双有形的手,在引导和管理网络舆情发展方面扮演了一个园丁的角色。从松土、施肥到除草捉虫,植物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园丁自始至终的辛勤工作。

在植物学上有一个现象叫“顶端优势”,是指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顶芽旺盛生长时,会抑制侧芽生长。农业生产上,常用“掐尖”的方法控制作物、果树和花木的生长,以达到增产和控制花木株型的目的。其实,这种“顶端优势法则”对日常的网络舆情研判和引导工作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例如,任何网络事件在向舆情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都会经历几个“疯长点”—舆情爆发点,如果能主动去抑制这几个“疯长点”,就会更有效地引导舆论方向。   

同时,在分析网络舆情的过程中,还要把握网络舆情传播和发展的持续性、反复性和互动性。

其一,网络舆情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传统媒体由于承载信息的空间有限,往往对某一事件的跟踪报道计划常常被更有新闻价值或更有时效性的信息所取代。与传统媒体不同,网络的信息承载量无限并且存储时间长。更为重要的是,在网媒时代,网民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接受者,而常常以“公民记者”的身份随时在网上发表观点、补充信息、更新报道。因此,网络事件一旦发展成为舆情,它的持续性相对更长。

其二,网络舆情的反复性强。一方面,网络的可存储性使相关信息得以完整保存,任何网民都能随时获得并处理这些信息。例如,一篇在论坛里已经沉底的旧帖文,可能因为一条爆料性的跟帖再次被关注,从而引起新一轮的大讨论,使冷却下来的舆情再次被热炒。另一方面,网络与传统媒体的互动使得舆情的发展常常一波三折,柳暗花明。例如,一个网络事件常常会因为纸质媒体的深度报道,挖掘出更多的相关信息,进而在网络上再次引发热议,形成新一轮的舆情。

其三,网络舆情的互动性强。这里的互动性是指网络舆情在发展过程中与传统媒体和数字移动媒体的互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媒体的地位已经从新媒体向主流媒体转变,网络的影响力逐渐渗透到传统媒体中。例如,很多报刊都增设了网络新闻的专刊,专门对近期热传的网络新闻事件和网络人物进行文字报道,甚至直接将某些博客或BBS的截图刊印在报纸上。·同时,不少报刊都有自己的网站,每一期报刊的电子版都能在网页上获得浏览和下载,极大方便了报刊新闻在网络上的传播。另外,3G技术的运用和推广促进了数字移动技术与网络的有效对接,极大程度上拉近了现场与网络的时空距离。网民既可以将现场的信息以文字、照片或视频的方式在第一时间上传到网络;相关网络信息又可以通过手机报、手机上网的形式传递给更多的受众群体,扩大网络舆情的社会影响力。      

三、报告—决策机制   

网络舆情的研判是对网络媒体上所呈现的舆情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给出一种价值和趋向判断的过程。在完成网络舆情的搜集和分析之后,就要形成相应的舆情报告,为政府的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因此,建立网络舆情的报告—决策机制,是网络舆情研判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已成为各阶层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舆论渠道,网络舆情的报告时效和报告质量直接影响到政府的相关决策行为。从政府决策能力建设的角度上看,社会舆情特别是网络舆情报告机制所发挥的作用愈来愈突出。   

网络舆情报告是一个综合的逻辑思维过程,是对通过搜集和分析获得网络舆情材料的再加工和再创造。由于网上的信息量十分巨大,除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网络舆情采集、筛选、分析、归类外,还要通过富有经验的工作团队对网络舆情进行科学的提炼、归并、整理、汇总,并得出结论、发出预警、提出决策建议,从而为政府的相关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舆情报告。网络舆情报告内容一般应包括相关分析和态势研判两大部分,前者主要是客观、真实、准确地反映网络舆情的现象、本质和特点、阶段;后者则是根据网络舆论传播和舆情发展规律,对其作出趋势性、利害性、预警性等判断。   

网络舆情报告的内容分析可由来源分析、真伪分析、归类分析、指向分析等方面构成。

一是来源分析。网络舆情信息来源广泛,研判人员应在占有海量信息后,根据筛选和锁定的主题,第一时间搜集各大网站监控网上的所有舆论信息,对这些新闻或帖文进行分析,找到其传播路径,确定初始信息位置及其在舆情事件中所起的作用,并评估其他信源可能存在的潜在价值。

二是真伪分析。由于网络信息来源复杂,舆情分析与研判必须剔除虚假舆情,排除其对真实舆情的干扰。对于锁定的网上舆情事件进行有针对性鉴别,既要防止由虚假信息导致的欺骗性舆论和由网络推手炮制的泡沫舆论,又要防止在新闻转载或跟帖中出现添油加醋现象,达到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目的。

三是归类分析。要根据舆情的类别将相应的舆情事件归类,并与同类舆情事件加以对照分析。比如网民爆料官员贪腐行为、对政府行政管理投诉、揭露事故灾害实情及处理内幕等不同类别的舆情事件,可以在网络舆情的研判中  结合已发生的相关案例做到有的放矢,牢牢抓住其特点,并可借鉴  类似舆情事件的引导做法和效果加以建议。四是指向分析。舆情  分析研判的关键在于把握舆情发展指向变化,这种指向变化实质上是与其发展阶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对相关网上信息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与统计,根据所建立的网络舆情发展的技术模型得出其所处的发展阶段。  

网络舆情报告的态势研判是针对网络舆情事件作出的规律总结和研判结论。在网络舆情态势研判中,应包括预测性研判、提示性研判、动态性研判和反思性研判四个方面。

一是网络舆情预测性研判。它是根据一定时期网络舆情发生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作出预测,如重大突发事件、重大节庆活动、媒体事件以及相关区域敏感度较高的事件等。在舆情爆发初期要及时发出危机预警并跟踪舆情变化,有效地避免网络舆情重大危机事件的发生发展,从源头及在初始阶段上进行处置往往是效率最高的,可以事半而功倍。

二是网络舆情提示性研判。它是网络舆情研判机构对网络舆情信息所作的阶段性和层级化的研判,主要是将相关情况进行通报,向相关政府部门提示网络舆情信息的基本情况,以便引起各相关单位的重视,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网络发布和回复,从而使网络舆情趋于平衡、平稳。

三是网络舆情动态性研判。它是根据网络舆情规律和特点,对网络上的重大事件及其舆情进行动态性的适时跟踪、研究和判断,及时准确地把握网络舆情事件的动态性发展,使相关舆情反映出的问题得到妥善处置,并对其反馈到网络舆论场的反响情况继续加以跟踪、研判。

四是网络舆情反思性研判。它是对网络舆情发展过程中的干预措施、引导效果所进行的研判,目的是在网络舆情事件发生之后或在发展过程中,及时总结网络舆情处置决策的成效,以提升网络舆情分析、研判和引导水平。将以上几个方面的研判加以综合,就可以向政府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建议。

总之,通过建立和完善网络舆情报告—决策机制,就是要帮助政府及时了解、把握和应对网络舆情,科学、准确地开展相关事实处理和舆论引导,在网络传播上立于主动,塑造政府形象,赢得政府声誉。一方面,当网络舆情事件发生时,能及时判断舆情走向,采取必要的措施解决网络舆情事件;另一方面,在网络舆情事件解决后,能对前一阶段应对过程进行总结、反思与建议,对下一阶段网络舆情走向进行研判,从而对政府应对未来的网络舆情事件工作的开展起到指导和借鉴意义。    

四、预测—干预机制   

网络舆情研判的最终结果要体现在对舆情发展预测和必要的干预上,以引导网络舆论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成为社会和谐发展的建设性、推动性的积极力量;而不是任其无序蔓延,成为破坏社会秩序、阻滞社会进步、有损公平正义的消极性因素。因此,建立网络舆情的预测—干预机制,就成为网络舆情研判系统的关键一环。要实现对网络舆情的科学预测和合理干预,特别是要将政府所作出的正确舆情决策落实到网络舆论传播中来,必须从系统统筹、利益比较、意见选择、效果量度和反馈矫正等方面入手,正确引导网络舆情发展方向,把握网络舆论的主基调,通过政府与网络民意良性互动,促进和提升政府网络传播的效果。

首先要做好网络舆情干预的系统统筹。系统论作为现代科学方法论之一,已在各学科领域广泛运用,在网络舆情实践中的系统思维和整体统筹尤为重要,即把网络舆情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从整体态势与部分的主题观点、利益诉求、受众结构等相互关系中把握网络舆情的系统特征和一般规律。对网络舆情的干预既涉及政治学、社会学、公共管理、新闻学、传播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和领域的理论认知,又涉及政府行政管理系统、社会组织系统、公众活动系统的实践互动,同时也涉及新闻媒体的沟通、运作等多个方面。最好利用乐.思.网络舆情监测系统进行监测。 因此,作为网络舆情研判机构必须从整体的角度对待网络舆情,其舆论干预也必须立足于系统所涉及到的各个方面的统筹。

网络舆情如水--用乐思网络舆情监测系统

比如,在南京市“汉口路西延工程”规划受到沿线高校师生的网上批评和热议之后,特别是个别媒体以“要大学还是要大路”为标题  的新闻报道参与到舆论中来,使舆论观点的冲突进一步加剧之后,  相关网络舆情研判机构就建议采取了系统统筹的方式加以干预。  一方面,从公共管理和政治学的角度出发,在网络舆情事件发生  后,由政府相关责任部门和高校进行有效沟通与合作,就规划讨论  和实施步骤取得一致意见,控制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并将舆论观点  引向建设性、建议性的良性轨道。乐思网络舆情监测系统一直认为网络舆情不可监控,只可监测与疏导。

另一方面,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  除了在网络这个“虚拟社会”加强舆论观点引导和师生情绪疏导之外,也与参与讨论的新闻媒体记者进行了面对面沟通,并且就工程方案的科学论证和优化作进一步解释和说明,实现了网上网下舆论引导的“虚实兼顾”、“标本兼治”;同时,从教育学的角度出发,高校方面主动通过校园BBS发表致广大师生的回帖,表达校方已经将大家的意见通报给上级和有关职能部门,一旦有确切消息,将尽快通报给关心热爱.学校的师生和人士,实现了对不良舆论和情绪化、对立化观点的有效控制。总之,这一网络舆情事件的应对处置和舆论干预得到了各方的认可和理解,实现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网络舆论的正确引导。

其次要进行充分的利益比较,在舆论干预中处理好公共利益与个体利益的关系。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比较分析是最直观和富于启发意义的,任何网络舆情事件背后都有着各种不同的利益诉求。我们在对网络舆情的预测和于预过程中,必须对相关事件背后的各方利益诉求进行对比分析,一方面,将社会公共利益置于首位,支持和维护公共利益的舆论观点和倾向;另一方面,也要尊重个体的利益,保护其合法权益,对其合理利益诉求也要予以理解和支持,宽容因利益损失而表达的激烈情绪。以正确的利益导向,把握好网络舆论中的利益平衡点。

比如,在2009年发生的杭州“5·7飙车案”和南京市江宁区“6·30”车祸肇事案发生后引发的网络舆情中,我们可以从两地应对舆情事件中利益比较与把握的不同得到有益的启发。杭州“飙车案”事件起因于2009年5月7日晚,身为“富家子弟”的肇事者和作为普通路人的受害人身份之间对比成为网民讨论的热点,并成为爆发力极强、影响极大的网络事件。纵观整个事件的发展,虽然杭州有关方面在事件处理上算是迅速而高效的,促成“杭州飙车案”由热门网络事件还原为普通交通肇事事件。但在处置该事件所引发的网络舆论的引导上,杭州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可以用“措手不及,仓促迎战”来形容。杭州市交警依据肇事人口供做出的“70码”来判定,可以说这样的表态不是救火,而是火上浇油,是往网民口诛笔伐的枪口上撞。而杭州有关方面在舆情事件开始阶段的反应不及时,行动上又没有仔细审视事件中的各方利益诉求及发展态势,导致与网民意愿和公共利益诉求的完全相悖,一出手就陷入被动。乐思认为网络舆情的应对方式应基于能第一时间获取负面信息,这点需要其舆情软件系统的支撑。

相反,在一个月后发生的南京市江宁区“6.30”车祸事件,政府部门在第一时间对事件情况进行及时通报,对伤者进行抢救和善后处置,同时,除了组织传统媒体进行充分报道外,也在网络上及时发布事件进展信息。在处置过程中坚持从公共利益出发,将肇事者行为定性为“以危险的方法危害公共安全”,不仅满足了舆论对公共利益的诉求,疏导了网民情绪,而且政府积极和妥善处置事件的一系列做法,也得到广大网民的赞同。   

再者要在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恰当选择干预意见的加入,使干预本身成为公共舆论的合理组成部分,有利于社会和谐舆论建设。舆情和舆情信息是不同的,舆情往往是内隐的,需要通过相关内容分析来得出正确的判断;而舆情信息则是直白的,需要通过载体和渠道来抒发和表达。互联网的发展为民众这种内隐的情绪和态度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表达渠道,大众往往通过新闻评论、在线聊天、BBS、博客等方式传播网络舆情信息。在这些具体形态的舆情信息中隐含着民众的情绪,体现着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其产生根源、发展态势以及可能导致的后果,都需要政府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研究。只有做到对舆情内容的深入分析,才能恰当地选择干预意见的加入,有效引导网络舆论朝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比如,在南京市“南航北门事件”引发的网络舆情中,就必须深入分析舆情内容的构成及其关联,选择恰当的意见表达,促进舆情的平稳化解。该事件起因于2009年5月18日网民“可爱de男孩”在西祠·零距离官方版的发帖。帖文称当日18;00左右,江宁区城管没收摆在江宁大学城南航北门附近托乐嘉苏果超市门前的地摊物品时,打伤了两名不配合的南航摆摊女生,经学生报警,双方被警方带走调查。因学生认为警方偏袒城管,部分学生于晚19;00开始围堵城管执法车辆、公交车和私家车,一些长期在此摆摊的人员也参与其中。随后聚集上千学生围观,部分围观者手拿中英文书写“非暴力不合作”、“帮扶弱势群体共建和谐社会”的标语,齐声要求城管“道歉、放人”。

从此事件的内容和现场照片分析看,这是一起有人故意制造的事端,在现场示威的行为有事先预谋之嫌,故意借机利用学生挑起事端。因为事件中那些举着“非暴力不合作”中英文标语的人,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制作出标语。于是,舆情监测部门要求城管和校方及时澄清事实真相,指出“南航北门事件”并非该校学生与城管人员的冲突,而是城管人员与占道经营者之间在执法中产生的纠纷。同时,组织在场了解情况的学生通过网络及时说明真相,主动澄清事实,引导舆论朝向客观、平稳、有序的方向发展,促使网络舆情迅速得以化解。   

此外,还要实时量度舆论干预的效果,从定量与定性两个方面作出评价,并反馈到舆论干预过程中来,对不当的舆论干预加以矫正。舆论干预是建立在对舆情走势科学预测基础上的,其是否能够达到正确的舆论引导目标,还需要通过现实的舆论场加以检验。因此,对舆论干预的效果要实时加以量度,既要通过定量方法,将网上舆论不同的意见比例变化呈现出来;又要以定性方法对整体舆情作出判定,反馈给舆论干预的实施主体。在实际工作中,舆情分析、研判和预测的结果与实际并不总是完全吻合,对于错误的研判以及不恰当的舆论干预,要及时加以矫正。

同时,对舆情事件本身的发展和舆情的分析研判过程实行“倒推”或“倒查”,找出其中被忽视的方面和舆论因子,通过案例总结,提高研判水平,使舆情分析、预测和舆论干预进一步臻于精确、合理、恰当。应当看到,网络危机每次都是不同的,每一次网络舆情的处置都是一次提高舆论研判水平的机遇,更是一次对自身舆论引导能力的挑战,只有不断探索网络舆情的新间题,完善工作机制和方法,才能正确地引导网络舆论。

-- 作者: 政府网络传播 曹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