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网络舆情监测构筑倾听民意的桥梁

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范围内,网民围绕新闻事件、社会现象和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及变化,作为主体的网络民众对事件表达社会政治态度的一种反映。它是网民关于网络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表现的总和。

随着信息网络的普及,虚拟平台成为网络舆论的重要阵地。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 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互联网普及率达38.3%。互联网成为当下网民表达诉求,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途径。

一方面,网民可以通过对政府单位工作进行网络舆论监督,影响政府的工作决策。另一方面,网络舆情又具有突发性、破坏性、紧迫性、复杂性、广泛性、虚拟性的特点,网络信息往往真伪夹杂,网络舆情则受感性情绪影响较大。因此,一个很“小”的细节,经互联网舆论“放大”后,在短时间内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而之所以被网络舆论“放大”,主要是政府单位缺乏有效的舆情监控手段,对网络舆情发酵的潜伏期、发酵期和形成期无法实时跟踪,了解不到网上舆情的发展动态,缺少分析社情民意的第一手资料,导致对舆情危机处置不及时、应对不积极、引导不严谨,严重损害了政府单位的公信力。

今年,被誉为网络反腐典型案例的“表哥事件”就是因所在单位缺乏舆情监控意识,对网络民意动态了解不深入,对事件处置不及时,从而导致网络舆情危机大爆发的很好例证。

8月26日,陕西延安境内发生重大车祸事故,事故导致36人死亡,2人重伤。事故报道后引发全国舆论的关注,网民纷纷表达对罹难者的哀痛,然而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在视察事故现场时的微笑照片被网友公布上网引发网友的强烈不满,随后网络对杨局长进行了人肉搜索,网络舆情的聚焦点随之转移到局长的手表上,一场网络反腐之战随即拉开。在网络舆情的监督之下,以“表哥”被撤职结束。在这过程中,陕西省相关政府单位的社会公信力严重受损。

在自媒体时代的今天,网络舆情称为民意表达的自由市场,网络舆情被称为社会舆情民意的晴雨表和放大镜。而作为政府单位,民意是其在工作管理和政策决策上不得不考虑的核心因素,因此通过舆情监控,收集分析网络舆情民意表达诉求与动态,成为当下政府单位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特别是在有突发事件引发的舆情危机处置上有相当的作用。

在“表哥事件”上,乐思舆情监测系统对该事件的跟踪监测数据显示,把“表哥事件”推向舆情危机高潮的是一篇关于“微笑局长杨达才还在正常上班”的报道。在网络舆论对表哥质疑声一片的时候,陕西省相关政府单位没有洞察到民意诉求,对网络要求调查“表哥”的舆论声抛之不顾,引起网友的不满,从而导致舆情危机被推向高潮,最后陕西省也只得通过撤职手段来平息危机。要是在该事件发酵过程中,相关政府单位建立成熟的舆情监控机制,通过实施舆情监控,了解民意对事件的处理要求,对处理结果的态度和意见,在深度把握了社情民意之后对舆论质疑主动积极调查,公开事件处置结果,同时设置舆论议程,积极引导舆论,就可以把危机化于无形。

网络舆情的复杂性、广泛性、虚拟性,传递的迅速性,信息的海量性,这些都给政府了解民意带来了困难,无法有效收集有效的网络信息,准确分析舆情民意成为政府倾听民意的绊脚石。网络舆情危机的爆发,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政府与公众的沟通渠道不畅通,政府倾听不到实时的社情民意,而通过舆情监控这可以有效弥补政府在这方面的空缺,构筑起了政府倾听民意的桥梁。 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