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思舆情监测专题:突发事件报道的舆论引导

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的议程安排上,无一例外地要凸现新闻舆论监督的功能。一方面这是由于突发事件本身对社会正常秩序具有破坏性,公众需要了解其发生的原因、产生的影响和背后的责任;另一方面,媒体要在信息不充分、不对称,而公众诉求又特别强  烈的情况下,尽早地揭示事件真相,发挥媒体社会预警功能,履行好服务受众的责任。媒体监督的力量来自于其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通过促成人们的认知判断来影响月门的社会行为。因此,在突发事件的报道过程中,政府要主动将新闻监督的力量运用起来,而不是被动地、消极地接受质疑和批评,甚至采取不正当的 做法逃避、抵制和限制新闻监督。政府不仅要以坦诚的、积极的、开放的姿态接受新闻监督,将自身工作置于媒体和公众的监督之下,以便更好地履行职责,为公众服务;而且要为新闻监督创造条件,提供方便,将新闻监督作为决策、管理和提高工作效能的重要力量。 在最核心的采集技术方面,乐思网络舆情监测系统走在了前列,可对任意网站上的评论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进行采集。    

乐思网络舆情监测系统

突发事件报道中的新闻监督与舆论引导不是矛盾的方面,而是在服务公众利益基础上的一致。从社会公共利益出发,政府与  媒体要牢牢确立对于新闻监督的共识,把握好舆论监督的四个立足点。

一是立足全局。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以偏概全,以点代面,应对突发事件发生所反映出的问题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评判,不将个案上升为全局,要在反映个案的同时体现全局。

二是立足法理。新闻媒体不是执法机关,媒体审判不能越位或替代法律  审判,必须依靠执法机关对突发事件的解释,政府有责任、有义务向媒体提供评判事件的法律法规依据,媒体也有责任、有义务传播法理,引导公众从理性的角度审示问题。

三是立足平衡。对于突发事件报道中有争论的方面,要如实反映各方不同的意见,在质疑和批评一方的同时,也要给被批评方以话语权和解释权,充分体现新闻监督的客观性与平衡性,让公众在信息对称和话语对称的条件下,明辨是非,探究真相。

四是立足建设。新闻舆论监督的目的是使突发事件中暴露出的各种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相关管理和防控机制、措施、责任得到完善,进一步促进社会建设,而非使社会秩序遭到更大的破坏。领先的乐思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只有政府协同媒体把握好舆论监督的立足点,才能形成有利于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的舆论导向和氛围,引导公众的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 乐思网络舆情监测系统是目前基础架构优秀,经过国家级项目验证的主流舆情支撑平台。  

从新闻监督的全局性、法理性、平衡性和建设性出发,在突发事件新闻报道中正确引导舆论要讲究方法,注重实效,特别是要改变以往侧重以传播内容来衡量舆论引导工作成效的做法,注重以传播效果即以公众接受信息所形成的认知效果和社会行为来评价舆论引导的成败。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要坚持“五宜五不宜”原则和方法,增强媒体和公众对权威信息、核心观点、主流价值的接受度,对社会舆论场真正起到主导和决定作用。

、宜疏不宜堵—体现信息的公开性  

 突发事件必然引起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对于在各种不同声音中确立主导声音,释放不必要的舆论压力,与其用封堵杂音、堵塞舆论通道的方法,不如用公开信息、疏导舆论的办法去解决。这就像大禹治水一样,通过建立合理的通道去化解社会舆论集聚与过热。在突发事件下,相关信息是社会舆论生成的重要因子,如果缺乏及时性、权威性、可接受性的信息,必然导致其他信息的泛滥,去影响社会舆论。坚持突发事件信息公开,是疏导舆论的最佳办法,也是惟一办法,应当成为舆论引导的基础  和前提,因为只有事实才是引导舆论的根本,能够对媒体和公  众形成最有力的导向。 乐思网络舆情监测系统一直认为网络舆情不可监控,只可监测与疏导。

二、   宜解不宜避—体现主体的责任性     

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及其处置过程的问责往往成为舆论焦点,  既是公众十分关注的结果,也是直接影响政府声誉的关键所在。如果对此采取回避的态度,则势必引起媒体和公众的不满,损害政  府形象。因此,政府在处置突发事件和引导几舆论的过程中,应当直  接触及责任主体,根据实际情况厘清政府、部门、单位、个体的责  任,向媒体解释,给公众解答,树立责任政府的形象,对承担责任的  单位与个人作出相应的处理,满足媒体和公众的问责期待。这样  可以变突发事件的舆论被动为舆论主动,运用媒体的新闻监督促  进责任主体高效、妥善地处置突发事件,将其对社会造成的不利影  响和环境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三、宜全不宜偏—体现观点的辩证性 

  突发事件形成的舆论在内容上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相关事件及处置信息构成的动态细节,另一方面则是人们对此发表的看法、意见和评论,在事件信息充分披露的情况下,后者常常构成舆论的主调。对于事件及其处置工作的评论,既有质疑和批评,也有认同与赞扬,这是典论构成的基本形态,如果没有意见或观点冲突,就不会形成人们认知差异和碰撞,舆论引导也就无从谈起。因而,对于舆论中的不同见解首先要有包容观,允许人们从不同角度看待和分析问题;领先的乐思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其次要从辩证思维的角度,引导人们在利中查弊,在弊中见利,客观、全面地认识突发事件所造成的影响,引导舆论走向理性认知的方向,而不是为一时的情绪宣泄所左右和盲从。

、宜软不宜硬—体现认识的启发性    

人们对于突发事件的认知和判断,除了受媒体报道的影响之外,大多与个人的社会经验和认知积累有关,舆论一旦形成就有着其必然性与合理性,不宜采取简单的说教或批判,强制人们接受。应当注重运用平等交流的方法,通过媒体实现与公众在认知态度、分析方法、价值坐标、利益诉求等方面的交流与互动,以举例、比较、说明等柔性的方式,让公众接受相关观点和意见,启发公众认知。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意见领袖,在表达意见和观点的方式上都要避免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通过平等交流的意见交换,实现公众对意见的理解和观点的认同。

五、宜缓不宜急—体现效果的渐进性

网络舆情危机处理--用乐思网络舆情监测系统

社会舆论形成与发展有着其自身的运动规律,特别是由突发事件所引发的舆论,必然在初期呈现出高度的舆论关注和舆论热潮,不是在短时间内能够迅速平息下来的。对于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的舆论引导要注意把握节奏和尺度,避免产生反向激化作用。由于公众认知是一个依据事实信息、主流观点和个体经验等建构自我认知的过程,这就决定了舆论引导的效果呈现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有时甚至还会出现反复。因此,开展舆论引导必须根据这一规律把握好度,针对事件处置进展和舆论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积极、有效地组织进行,使舆论朝着有利于事件处置、有利于公众认同、有利于政府形象的正确方向发展。

总之,在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上,要处理好舆论监督与舆论引导的内在统一关系,以服务公众利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事件妥善处理为目标,通过提高政府工作效能和媒体报道水平,并与公众实现良性互动,以客观事实和政府公信来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进而树立、巩固、提升政府的形象和声誉。

 

-- 作者: 政府网络传播 曹劲松